欢迎访问云南地方网  今天是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红星教育观察|10年,天府新区名优教师翻10倍,平均年龄降10岁

今年是四川天府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十周年。

十年光阴流转,天府新区经过白纸画图,平地立城,如今正在向聚人兴产发展进阶。新区人口也从最初的59万增长到了近100万,其中,人才落户18.95万,占成都市人才落户总量的三分之一;人口年龄中位数也从46.7岁下降到34岁,成为了成都当前“最年轻”的区域。

人口的增长和人才的加盟,带来的是对高质量教育的迫切需求。为了回应这样的需求,让涌入新区的人们能够在这里安居乐业,一方面,天府新区大力修建学校,增加学位供给,十年来累计新开办中小学、幼儿园103所,新增学位10.6万座,持续改善硬环境;另一方面,则是不断创新办学机制,不断引进和培养优秀的教育人才,内练软实力。


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科学城分校


成都市青羊区天府幼儿园宝塘园区

陈东永、陈刚、姚敏、张显国、万玉霞、陆枋、谢东云、李丁、代静……天府新区成立十年来,一批批为家长和社会所熟识的名优校(园)长不断加盟新区教育,足以窥见天府新区对教育人才的吸引力。

不仅如此,我们再来看一组天府新区教师队伍十年变化的数据:

教职工总数从0.85万人增长到1.41万人,将近翻番;

国家省市名优教师从103人次增长到1020余人次,翻了10倍;

研究生学历层次教师占比从0.9%增长到12.4%,增幅达11.5%;

教师平均年龄从44岁下降到33.6岁,降低约10岁;

2024年全区招聘864名教职员工,共吸引7.9万人报名应考;2023年招聘1084名,共吸引9.6万人报名应考;2022年招聘913名,共吸引8.01万人报名应考;2021年招聘1038名,共吸引9.8万人报名应考;2020年招聘877名,共吸引6.4万人报名应考。连续五年教师招聘均吸引数万人报名,可谓实打实地“百里挑一”。

那么,天府新区对教育人才的吸引力究竟是什么?人才来了,天府新区又是如何盘活和留住人才的?在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带着这样的疑问与好奇,红星教育对成都这片“最年轻”的区域进行了探访。


天府新区小学首席校长陆枋带领新教师宣誓

01 放权

吸引教育人才入驻

激活改革创新活力

国家级新区是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平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复设立了19个国家级新区,天府新区便是其中之一。

所谓“新区”,它不只体现在城市的高起点规划和高标准建设上,更多的是在拥有了相对优越的资源和政策支持以后,新区的发展具有可持续的动能,能够最终成为改革开放的新高地和城市建设的新标杆。

这样的区域,于教育而言,自是一片不可多得的能够大胆进行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创新沃土。

探访中,名优教师、校(园)长提及吸引他们来到天府新区的原因,说得最多的三个词便是“创新”“活力”和“放权”。

具体来说,天府新区赋予了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在多元办学体制下,教育主管部门对校长的干预甚少,换句话说,校长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并结合学校发展所需,在学校的基础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用人选才等方面拥有决定权,办学的灵活性可以说是天府新区吸引大量教育人才入驻的一个关键因素。

不仅如此,自2017年以来,天府新区学校大规模实施“两自一包”办学模式,即教师自聘、管理自主、经费包干。

其中,“教师自聘”由教育主管部门动态核定学校教师规模数,由学校面向社会自主选聘优秀教师,打破岗位“终身制”和待遇“大锅饭”,优胜劣汰,能者居上。

“管理自主”即教育主管部门将学校发展规划权、教育教学管理权、教职工聘任权、中层干部选聘权、学校经费支配权等“办学自主权”下放给学校。

“经费包干”则是由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相关经费使用规定,参照公办同类学校经费保障标准,一次性打包划拨给学校,学校可按照日常运转和发展需要,对经费进行自主管理和使用。

简言之,“两自一包”办学模式实现了教师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充分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和学校管理活力。

02 盘活

发挥教育人才能量

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人才来了,如何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与创造力,激发他们的能量,最终赋能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这是摆在天府新区面前的第二个命题。

为此,天府新区创新集团化办学,构建了“纵向贯通、横向联盟”的集团化办学新模式。教育集团明确龙头学校和领航校长,纵向从高中到幼儿园贯通,横向在集团内建立中学部、小学部、学前部联盟发展机制,充分赋予学校人、财、物事权,支持师资、课程等资源在校际之间有序整合、流动和共享。

例如天府中学教育集团、天府七中教育集团、华阳中学教育集团、天府四中教育集团和教育联盟集团,每个集团都是以区内名校为领航学校,且领航校长个个都是教育圈耳熟能详的大咖校长——陈东永、陈刚、姚敏、张显国、万玉霞,他们也正是在天府新区成立的十年间,陆续为新区的改革活力所吸引,从而选择来到天府新区任职任教的校长。

同时,天府新区创新“一校两制”制度,即探索一个校长、一套班子、两所学校、两种机制,实现编内编外教师跨校任教,从而有效破解学校二元结构的问题。

科学城小学就是“一校两制”的试点校之一。学校有两个校区,其中本部的前身是兴隆小学的公办学校,西区为新修建的“两自一包”创新体制学校,两个校区均为独立法人,如何融合发展,相互借力?“一校两制”正好提供了一种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契机。

在“一校两制”模式下,根据办学情况和实际需要,学校拥有对聘用教师招聘的绝对自主权。待遇方面,编制教师与聘用教师同工同酬、多劳多酬、优劳优酬,在新机制下,给予聘用教师更有吸引力的薪酬考核制度,并赋予其新的身份——新体制教师,以此解决编制内、外教师“同工不同酬”的难题,从而有效吸引新鲜“血液”的加入,同时也盘活了两个校区的教师资源。

教师资源的盘活,让天府新区的教育人才发挥出了更大的能量,而“共享教师”则让全域化的师资共享得以实现。

在省级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背景下,天府新区开启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探索“体教融合”新模式,首创体育教师共享中心,一举破解运动员退役和体育教师短缺的两大难题。



据了解,目前,天府新区已吸纳包括奥运(世界)冠军、退役运动员、专业教练在内的数千名体育人才到新区学校任教,形成了以体育冠军为引领、体育教师为主体、体育人才为特色的共享体育师资队伍。昔日奔走于各大赛场的运动员们,如今,正通过“排课走校”的方式,进入到天府新区中小学的体育课堂。

不仅如此,该模式还逐步在国防教育、科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运用和推广。

03 关爱

教育人才留得住

就要提升教师的幸福感

“引得进、用得活、留得住、育得好”,是天府新区对教育人才引进和培养的精准概括。

人才如何留得住?考验的是一个区域关于幸福感的兑现能力。而幸福的背后,是安居、安心和安全感。

早在2017年,天府新区就提出了“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人才观,出台了“天府英才计划”激励机制,该计划启动1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奖励补贴和人才项目资助扶持,符合条件的教育人才均可获得10万到100万不等的奖励。

如今,该项人才政策已从拼政策、给优惠的“1.0版”,搭平台、给机会的“2.0版”,迭代升级到了优平台、营生态的“3.0版”,来不断提升人才的满意度和获得感,符合条件的教育人才奖励也已升级到了10万到200万不等。

同时,天府新区还不断提升教师荣誉感和幸福指数。对此,新区对教师保障也有相应的措施,比如在新区购房和子女入学等方面,新区教师都能获得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关爱。

就在今年第40个教师节,天府新区还发布了双重惠师政策——“教师健康成长双重礼”,进一步为老师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护航。

其中,“教师成长礼”是在四川天府新区慈善会教师关爱互助基金的基础上(原有关爱项目和资金用途不变),新增“教师发展”项目,基金也由此更名为“四川天府新区慈善会教师关爱发展互助基金”,新设专项资金,支持新区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健康礼包”则是在整合教师健康体检、教师关爱互助基金等已有健康保障基础上,充分发挥教育卫生“大部制”管理优势,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专项行动,为教师提供“一对一”的家庭医生服务、免挂号费、就医绿色通道、送药入校、健康监测预警等专项守护。

在此之前,“四川天府新区慈善会教师关爱互助基金”“为学校减负十条”等提升教师幸福感的关键举措,每每一经发布,都会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老师们的点赞。


2022年,四川天府新区慈善会教师关爱互助基金正式发布

不仅如此,为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天府新区还与华东师范大学共建西部教师卓越发展中心,对照全学段、全龄段教师成长需求,持续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探索共享高质“三四五式”课堂改革,帮助教师“站稳讲台”,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提供舞台”。

据了解,目前天府新区已累计打造省市区名师名校长工作室30个,培育区级及以上名优教师5000余人次。还会选派优秀教师赴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第一实验学校等知名学校进行学习、深造,多渠道保障优秀教育人才不仅“留得住”,更能“育得好”。

人们坚信,唯有“幸福的教师方能培育出幸福的学生”,而这样的教育生态与风尚,正在天府新区悄然盛行。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云南地方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