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由厦门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牢记使命 奋斗为民”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翔安区专场举行。翔安区发布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关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翔安区以拓荒牛的姿态,艰苦创业、团结拼搏,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努力为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2021年全区GDP为781.79亿元,位列全省各县(市区)第21名;固定资产投资总量777.65亿元,已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各县(市区)第一;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40062元……
青春翔安、风劲帆满,明年,翔安就将迎来建区20周年。翔安区将继续牢牢把握厦门市纵深推进“跨岛发展”战略机遇,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在服务跨岛发展大局中创造高品质生活,加快建设创新、繁荣、生态、活力、幸福“五个翔安”,努力将翔安建成宜居宜业、富有活力的现代化国际化产城人融合新标杆。
产业强区以产兴城
新城崛起以城促产
10年间,随着天马、中创新航等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引进,电气硝子、ABB、联芯等投产扩产,翔安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到434.5亿元,年均增长7.7%。
如今,翔安区工业建成面积达18.7平方公里,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76家,工业总产值达到1700亿元,形成了平板显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机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四大重点产业链群。这其中,平板显示产业产值778.4亿元、占全市的48.5%,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产业产值233.6亿元,占全市的48.6%——这两条产业链均占据了全市的“半壁江山”。
作为因应“跨岛发展”战略而生的新区,翔安区始终坚持“工业立区、产业强区”,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已成为厦门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产业基地、全省最大的光电产业基地。
以产兴城,更要以城促产。作为厦门跨岛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翔安区大开发大建设如火如荼,119个省市重点项目快速推进,多座新城快速崛起。10年间,翔安区发挥后发优势,着力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功能品质,塑造特色与生态,提升管理效能,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区发展形成了全新骨架。
10年间,翔安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地点:厦门新机场计划2026年建成运营,新体育中心、新会展中心将于2023年全面建成,厦门第二东通道预计明年春节前建成通车,第三东通道争取今年年底开工……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活力翔安吸引着更多的目光。
山清水秀好生态
开放包容有活力
在大开发大建设的背景下,翔安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提升环境质量,全面完成15.3万亩海域退养;依法清退洗砂厂、机砖厂等落后产能,小光山矿区等一批历史环境顽疾得到解决;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三大流域水质达标率均达100%……山清水秀的生态翔安,成为辖区居民最大的幸福感所在。
发展的持续推进离不开社会治理的现代化。翔安区坚持文明创建和社会治理相结合,去年省级文明城区考评全省第五,创历史最好成绩。
翔安区很清楚,以文明创建为抓手推动社会治理,必须深化创建为民、惠民、靠民的理念,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强化整治、机制带动、引领发动,在全区营造全民参与、比学赶超的创建氛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翔安区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休闲农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整治行动,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提升,“三水联治”、农村建房“四统”模式等创新做法获国家和省市点赞推广;创新建立农村基层组织“1152”工作机制,不断提升乡村文明水平。
办好惠民实事
打造高品质生活
“人民至上”始终是翔安区发展的关键词——倾情倾智办好惠民实事,是每一位翔安奋斗者的标尺。
结合辖区特点,翔安区突出抓好被征地退养农渔民等重点群体就业,出台转产就业创业系列政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8万人次,促进被征地退养农渔民转移就业超2.5万人,培育超1.2万名“致富能手”;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48%,高于GDP增速。
教育方面,翔安区引“名师”、建“名校”,成立全省首个区属普惠性教育集团,新增各类学位7万余个,实验小学、双十中学、科技中学等一批名校落地办学,建成30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引进高层次教师35名;医疗方面,同民医院更名“市第五医院”并晋升三级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建成运营,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升。设立全市首家老年康养医学中心和首个福利性托育园,“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更加健全。(邵凌丰 叶晓菲)
上一篇 儋州举行首场政企“早餐会”
下一篇 外资“老朋友”持续深耕上海